小额信贷,是全世界广泛采用的微型金融形式,运用创新信用技术并结合传统担保方式,为金融供给不足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以及贫困地区等弱势群体提供小额、分散的金融服务,具有强烈的普惠金融属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小额信贷的理念和实践逐步在我国推进。具有现代意义的小额信贷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带有明显的扶贫色彩。2005年,我国开始在山西等五省区试点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已经成为传统金融业的有效补充,为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扶持个体户、农户创业,支持贫困户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起步
发展普惠金融被提高至国家战略高度,适逢我国正在构建全面普惠金融体系。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的一种重要形态,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有效、及时、便捷的金融服务,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在现代意义上小额信贷出现之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为贫困者和农民提供了初级的金融服务。
最初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引入,具有鲜明的扶贫性质。1993年之前,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性贷款,也有部分来自于国际组织的无偿贷款和国际援助项目。随后,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模式开始在我国一些贫困省份试点。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加入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建设。1996年后,我国开始制定政策支持和引导小额信贷的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初始阶段,我国小额信贷以扶贫为主,目的在于解决农村贫困现状,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我国进行小范围的先行试点,依靠政府资金支持或国际组织的资金扶持,在扶贫方式和途径上尝试创新。
在这一时期,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机构主要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和农发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伴随着农村信用社、城商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进入小额信贷领域,我国小额信贷逐步走向正规化。
商业性小贷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民间融资活跃的四川、贵州、内蒙、陕西、山西五省区进行试点,组建“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探索民间资本进入小额信贷领域的可行性,尝试以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发展小额信贷。
2008年5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强调“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小贷公司迅速发展,机构数量大幅增加,资金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加至497家。2013年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达到7839家。之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小贷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到2015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曾接近9000家,之后数量逐步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394家,贷款余额9763亿元。
10年多的时间,小贷行业经历了从试点到蓬勃发展,直到目前的调整、面对挑战,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中贷协党委书记、会长向为国此前表示,10年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是,打造出了一个新型金融组织。找到了小贷公司发展的方向和路子;给部分民间资本找到了正确的出路;一定程度地发挥了“补短板”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优秀小贷公司、优秀商业模式和优秀小贷人。
小贷公司在引导民间资本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为草根经济体和弱势群体增加信贷服务可得性、为经济“末梢毛细血管”增加“供血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小贷行业已经成为金融体系有益的补充和普惠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行业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特点,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包括部分小贷公司存在的偏离方向、模式单一、管理松懈、风控薄弱、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税收政策的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也影响小贷公司的发展壮大。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对小贷行业产生了影响。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小贷公司的当务之急。
在面临发展挑战的同时,小贷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小贷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需要强调的是,去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对经省级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办、局等)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将金融企业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优惠的范围扩大到了上述小额贷款公司。这实际上给予了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企业同等的待遇。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举措从政策层面为试点中的小贷公司解决了部分瓶颈问题。
当前城乡金融供求不够平衡,城市供给过度,而县域乡镇农村供给严重不足,这就为小贷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挑战和机遇面前,小贷公司更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和服务小微、“三农”的正确方向,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细分市场,在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庞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