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林华:资产证券化的短期驱动力是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与存贷款利率管制松绑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没有动力去做资产证券化,因为在报表右边进行融资的成本是很低的。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的负债端会被重塑。特别是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通过负债端低成本融资的难度加大,所以一定要做资产证券化,并且通过出表型的证券化交易节约发起人的资本消耗。长期驱动力则是本币国际化。目前,结合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下,利用 RQFII的资金投资国内,是海外投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将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要购买人。
经过多年试点以及重启后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逐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政策环境来看,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一行三会监管部门都对资产证券化寄予厚望,不断出台文件和政策鼓励业务发展,希望能够通过该业务“盘活存量”,实现“非标转标”。2014年底颁布的“资产证券化新规”,是监管部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规的最大意义在于明确了对这个已经非常庞大的影子银行市场实施监管的规则和方法。可以看到,监管部门锐意改革,各种简化审批的政策意欲大力推动标准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就当前市场整体发展而言,我认为其发展速度与理财、非标业务相比还较为缓慢,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以来,10年总的发行规模为5910亿元,远低于保险资管产品的发行规模(1.1万亿元以上)。事实上,目前保险资管、理财和信托产品这些类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都远远大于标准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应该看到,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税收和产品设计方面,仍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政策“暖风”不断的情形下,未来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记者:要实现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大规模推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林华:资产证券化能否大规模发展取决于三个要素: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硬技术、市场需求以及资产证券化的软环境。上述三个因素中,硬技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相对较易学习;而软环境与我国法律、会计、税务体系有关,需要配套改革。
首先,硬技术主要是指资产证券化中的现金流模型技术。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需要利用现金流模型来满足发行、评级、投资和监管等方面的要求,即发行人利用模型发现融资成本最低的交易结构、信用评级机构利用模型预测信用风险、投资人利用模型预测投资风险和回报、会计师利用模型进行资产估值和记账。在美国,证券化技术主要围绕金融工程展开,相对而言,我国产品设计较为简单。
其次,市场需求即供需双方的需求,从目前市场来看,买方和卖方对资产证券化都有需求。卖方银行的ROE的提高需要通过存贷息差、周转率和杠杆率。巴塞尔协议III出来后,杠杆率在下降,利率市场化导致息差在下降,所以提高ROE要从周转率入手;目前市场上投资方中的保险公司主要做长债短投,和银行的短债长投有天然的契合点。
目前国内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很大挑战是利差不足。因为一个交易出表,利差会形成金融资产。如果利差为正,会被折现到当期计入损益表收益;如果资产端利息收入不足,负债端成本很高,结果是很多资产销售形成亏损而非利润,大大降低发行方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我认为,这个问题正在慢慢得到纠正。财政部最近出台政策通过发低成本地方债替换现行地方政府债务的做法,长期来讲可以真正降低整体社会融资成本,会大大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
长期来看,国内资产证券化未来的改善空间很大,其中最重要的是负债端成本要降低,只有负债端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才会进入快车道发展成为最主流的融资模式。
最后,“软环境”即法律法规和监管。在我国目前试点阶段,最关键的是改善环境,包括与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合并报表规则等,环境好了未来发展才能更健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主要是围绕环境因素展开,当然这也是从业人员日后要努力改善的方向。
记者:继2014年重启住房贷款抵押证券(RMBS)后,您认为开启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证券(CMBS)的时机是否已到来?
林华:CMBS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具有融资成本低、流动性强、产品多元化、对发起人无追索权、增强盈利和表外融资等优点。从美国的经验看,商业地产贷款的证券化也是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工具。美国商业地产贷款的证券化的发展最先是由美国政府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而真正开始的。另外,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中国投资人对CMBS这种固定收益类的证券的需求是很有潜力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CMBS的购买者主要是一些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通基金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他们需要购买CMBS这类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稳定、期限较长的产品。机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购买CMBS间接参与对商业房地产的投资,提高投资组合的多样性。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这个新产品的接受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CMBS是一个相对新而且复杂的产品,中国的投资人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和评估其风险而保持观望态度。
此外,开展CMBS还需要配套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环境。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是非常健全,资产和交易信息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因商业地产贷款的违约率比较高,其证券化交易需要建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和有效的破产清算程序;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下,怎样避免双重纳税,交易的印花税、相关的红利税和所得税将怎样处理都将对资产证券化进程产生影响。
记者: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国内对在现阶段开展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有所争议。目前我国开展信用卡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否已具备条件?
林华: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授信使用率为41.69%,较上年末增加 1.4个百分点,授信使用率已超过美国。这说明,我国现有信用卡用户对信用卡的依赖性非常高,随着信用卡的进一步普及和产品的丰富,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在未来几年内还将高速增长。从总量上讲,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具备了证券化的规模要求。但是,仍要看到,中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确实存在很多障碍因素,包括规模限制、技术处理、法律监管、会计税收等方面,需要加以完善。
首先,由于信用卡资产的无抵押、循环和期限不定的特点,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和程序要比其他资产证券化复杂,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商业银行在专业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一个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来策划、实施和维持信用卡资产证券化。
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自身的运营水平上还有待提高,信用卡资产证券化不只是单笔交易,而是一个包含循环购买、多次发行的长期过程。这其中涉及到了持续的资产转让、服务、收款、跟踪、风控、报告等运作管理。
此外,信用卡的风险定价和投资者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中国信用卡业务现在主要是针对一些信用比较好、质量比较高的客户群体,还没有渗透到高风险高收益的群体。虽然信用卡的授信使用率很高,但目前这部分客户的全额还款率也比较高,所以没有把信用卡的使用真正转化为融资利息收入,所以信用卡业务的总收益率不是太高,而市面上各类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哄抬了投资大众对证券的收益率要求。
金融时报记者 杜冰